1.「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」
二、近月銀行建築貸款年增率仍高,主因購地貸款大增;購地貸款成數上限由6.5成降為6成(保留1成動工後撥款),有助抑制購地貸款過度擴張。
三、配合購地貸款未動工興建之貸款成數上限下調,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成數上限由5.5成降為5成;另除外條款之「一定期間」採一致性標準為1年,有助加速借款人辦理工業區閒置土地之興建開發。
貸款項目 | 貸款條件 | ||
修正前 | 修正後 | ||
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 | 4成,無寬限期 | 維持不變 | |
自 然 人 |
已有2戶以下房貸之購置高價住宅貸款 | 5.5成,無寬限期 | 維持不變 |
已有3戶以上房貸之購置高價住宅貸款 | 4成,無寬限期 | 維持不變 | |
特定地區*第2戶購屋貸款 | (未規範) | 無寬限期 | |
第3戶購屋貸款 | 5.5成,無寬限期 | 維持不變 | |
第4戶以上購屋貸款 | 5成,無寬限期 | 維持不變 | |
購地貸款 | 6.5成,保留1成動工款 檢附具體興建計畫 |
6成,保留1成動工款 檢附具體興建計畫 |
|
餘屋貸款 | 5成 | 維持不變 | |
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 | 5.5成,合於以下條件之一者除外: 抵押土地已動工興建開發 借款人檢附抵押土地具體興建開發計畫,並切結於一定期間內動工興建開發 |
5成,合於以下條件之一者除外: 抵押土地已動工興建開發 借款人檢附抵押土地具體興建開發計畫,並切結於1年內動工興建開發 |
2.支票借款是什麼?
支票借款與支票貼現有什麼不同?
支票借款和支票貼現一樣,是提前提示支票的借款行為,也可以稱為「票貼」或「調現」。因為支票的平均票期為3~6個月,如果持有支票的公司在這段時間面臨資金需求,即可轉讓該帳款債權予銀行或金融機構來提前兌現,但由於上述機構會收取利息及手續費等費用作為利潤,又稱票貼息,故無法依照支票面額全數兌現。
支票貼現有哪些種類?
支票貼現根據申請對象不同,可以再細分為貼現、轉貼現及再貼現3種:
一、貼現:持票人將尚未到期的支票債權轉讓給銀行,藉此取得資金解決週轉問題,是台灣中小企業常見的支票貼現方式。
二、轉貼現:當貼現銀行需要資金時,便會將已貼現的支票債權轉讓給其他銀行,提早提示支票,是金融機構間資金融通的一種方式 。
三、再貼現:銀行將已貼現的支票債權轉讓給中央銀行,向中央銀行申請貸款。
簡單來說,當企業需要資金時,可向銀行辦理支票貼現,將未到期的支票賣給銀行,提前取得現金,而當銀行有資金需求時,可以選擇要將這些票貼轉賣給其他銀行,或是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。
3.升息是什麼?為什麼要升息?
而民眾向銀行存款與借款的利率,是基準利率再加上一段利率。簡單的說,升息之後,民眾借錢與存錢的利率,都會調高。
升息會怎樣?
存款者變多:存相同金額可獲得更多利息,就會有更多人選擇存錢賺利息。
借貸投資者變少:由於借貸利率提升,向銀行借錢的投資者減少;而資金流出投資市場,一般而言,也會對股市產生較不利的影響。
貸款者負擔加重:貸款的利率變高、利息支出增加,導致車貸、房貸、信貸一族的荷包受到影響,因為向銀行貸款的利率提高,要付的利息也會增加。
利率變動型保單享利差:當保單價值準備金的利率是變動的,在升息之際可享有更多利差空間。
升息一碼是多少?
我國央銀自3月18日起,跟進美國聯準會(Fed),啟動睽違十年的首次升息循環,升息一碼,也就是0.25%。央行上一次的升息,已是2011年7月1日。
重貼現率:央行借錢給銀行收取的利息,由年息1.125%調整至1.375%。若央行調高重貼現率,銀行也會隨之調升對民眾的利率。
擔保放款融通利率:銀行以政府公債、央行所發行的定期存單、貼現的商業票券等央行認可的合格票券作為擔保品,向央行申請擔保放款融通的利率,由1.5%調整至1.75%。
短期融通利率: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的差異為「有無央行認可的合格擔保品」,若無則按短期融通利率計算,此次升息由3.375%來到3.625%。
升息之後對房貸、存款的影響試算
房貸試算:假設原先房貸金額1000萬元、利率1.5%,那在升息一碼後,利率變為1.75%。貸款20年,則每個月利息支出增加1158元,總利息增加27萬8019 元;貸款30年,則每個月利息支出多了1212元,總利息增加43萬6488元。
存款試算:以台灣銀行的存款利率為例,目前一年期的定儲機動利率為0.84%,也就是存100萬元,一年利息為8400元。若按升息一碼來說,一年的利息會增加2500元。但有專家指出,這樣的足額反映,對銀行殺傷力十足,估計存款利率會調整在0.14%至0.2%區間。
有任何貸款上的疑難雜症?
歡迎與我們聯繫,專業顧問隨時回覆您的需求:
LINE專人客服 點擊加入好友:@viploan2
點擊按鈕 預約免費貸款諮詢服務:
《點擊按鈕 馬上解決資金難題!好款貸聽您訴說煩惱》